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观后感

《1917》观后感1400字

时间:2024-09-02 00:00:53
《1917》观后感1400字

《1917》观后感1400字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917》观后感14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17》观后感1400字1

好的电影,已凤毛麟角!

很多人,无论专业与否,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电影的境遇呢?又令人唏嘘!

像电影冲击过阅读一样,短视频的瞬时获得感和高效化利用人们碎片化时间的能力,正在冲击着电影。

电影人,再不警觉,可能她很快便入冷宫,而且又如阅读一样,是那种永再难博兴的冷宫!(这一点,《囧妈》入抖音,应该是个好思路。)西方战争题材,如同中国古装题材一样,积淀深厚,常拍常新,经典频出。

《1917》,讲的就是一战时期,英国两个16岁青年士兵,前线送信,以阻止布雷克(男二)哥哥所在部队,掉入对方谋划已久的陷阱的故事。

好的故事,总有好的铺陈。

1、接任务时的铺陈。对布雷克焦急的刻画,体现了他对哥哥深沉的爱,不过爱已让他被蒙蔽,变得冲动。斯科菲尔德(男一)看到此情,用自己的经验和冷静,想拉回布雷克的理智,但收效甚微。

2、对话的铺陈。布雷克对菲尔德的荣誉奖章兴趣浓厚,反复追问它的种种。当知道菲尔德拿他换了酒喝。便难以接受,情绪激动地说,你应该把它保存好,带回家乡去,接受人们的礼赞。菲尔德,不仅完全不以为然,反倒轻描淡写,给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原因,可是,我有点渴啊!

这些在告诉我们,一方面,布雷克,向往荣誉,热心荣誉,充满善良,敬畏善良,但唯不知战争的真谛。另一方面,菲尔德,战争洗礼,生死换章后,已知道战争;而他将士兵视之生命的荣誉,轻赋流水,表明他惜命(而偏偏却又给了他一个家乡了无牵挂的背景,更凸显他只是惜命)。他也真的惜命,并且深知战争中的真谛想尽办法活着,唯一核心就是活着。哪怕丢掉信仰,丢掉荣誉,更不用说怜悯与人性,丢掉丢掉,只为活着。

唉,而这些,正是稚嫩的布雷克,所体会不到的

3、战争场景可怖的铺陈。这些铺陈均出自菲尔德的视角。而布雷克的视角里,却是樱桃花漂亮,陪哥哥妈妈摘樱桃的美好往事。这些再次侧面刻画了布雷克真的只有16岁,而斯科菲尔德却是名老兵。

4、菲尔德善良的铺陈。他想照顾布雷克,所以仅一句长者为先,可知他不仅求自己活着,还想让布雷克也活着。

铺陈和故事,完美同进。这才是好的电影。

高潮1: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菲尔德怕什么来什么。地道中绊住了地雷线,危及生命。

一只老鼠,加速了进程。地雷爆炸,菲尔德被埋,布雷克奋力扒出他;地道坍塌,险象环生。

菲尔德,双眼塞满灰尘,无法睁眼,只得抓紧布雷克的肩膀,跌跌撞撞,幸运地躲过一劫。

来到外面,菲尔德的底线被触碰死亡威胁,加之紧张等因素,开始歇斯底里。疯狂抱怨布雷克为什么选他,强烈要求释放信号弹,他要回去。布雷克释放了信号弹,并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任务危险,想着战争已近尾声,定是简单的任务,说不定还有好处,所以才选了他。

不知是感恩布雷克救了他,还是自己压抑的善良又泛滥,他被说服了。两人再次同力向前。

高潮2:在一个破败无人的旧房子里,一架敌机坠落,飞行员身上着火,他俩把他从飞机中拉出。菲尔德说:给他来个痛快吧!布雷克坚决反对,让他去找水。他找水时,就听到急促的NO!NO!NO!敌机飞行员,捅了布雷克几刀,而可怜的布雷克只会NO!NO!NO!菲尔德赶来,迅速几枪了事。

布雷克的死亡,不符合我们善良人的'期待,算是个电影的惊喜;可却非常符合电影故事的发展。不知战争,乃死生之地。不死是万幸,死是必然。甚至可以说,不是敌兵杀了布雷克,而是布雷克自己杀了自己。

高潮3、布雷克的死,增加了菲尔德的伤痛,增加了菲尔德的歉疚,增加了菲尔德的责任感,又唤醒了菲尔德的善良。因此,只想活着的信念,在下降,在靠近这些东西。同时,危险也在靠近菲尔德。

高潮4、所谓的电影技巧长镜头,我实在无感。菲尔德在这里遇到了,同样深受战争苦难的敌方母子。不知是觉得危险不大,还是被唤醒的善良泛滥,他和她交流,语言不通的谈笑,进而想互相保护。

最后,为了保护她免受牵连,他毅然走出,撞上敌兵。他竟然想要劝服敌兵,不让他喊,让他像她一样对自己友好。

好吧,此刻已知,菲尔德善良泛滥,已超过只想活着的念头。可他毕竟警觉,一看不行,立即发狠,掐死了敌兵。还毫不犹豫地射杀了前来查看的另一个敌兵。

正常的菲尔德回来了,伴随而来的则是险境重重,他身体擦着子弹,躲闪、飞奔,最后,毅然决然地跳入瀑布下的深溪,他才没被自己的善良害死,才勉强捡回一条命。

5、后面当然是完成任务,终好结局了。不过也无甚可表了。只有菲尔德遇到的将领,说的一句:有的人就是喜欢战争。也不知是对谁的控诉,也许是老天吧?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参悟!

万事万法,皆有根本,本立而道生。战争之中,只言生死,莫想其他,分心杂念,都是射向自己的子弹。

虽然我开了几次,又关了几次,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才看完这部电影。但是我特别喜欢写实和哲理的东西,因此这部电影,颇合我口味,我愿称之为好电影!

希望你们以不同的视角观看,与我讨论。

《1917》观后感1400字2

早先看影片介绍,说《1917》展现了战场的真实与残酷,不由得想起几年前《血战钢锯岭》里那些惨烈的战斗场面,观感虽然真实、震撼,却过于残酷,让人难受,便有点不想晚上一个人去看《1917》,怕回来睡不着觉。然而,昨天中午,问先生要不要一起去K歌,先生说:去看电影吧,你不是想看电影吗?于是,毫不犹豫,立刻下单《1917》。

然而,没有预想中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影片大体上是静静的,和同期上映的《极速车王》比起来,不那么刺激、抓人。可这安静中蕴含的力量,却并不亚于令人眼球震颤的《血战钢锯岭》。如果说《血战钢锯岭》直接表现了炮火连天的惨烈,《1917》则更多地展现出激战过后战场的安静:泥沼遍地、尸横遍野、杳无人烟,倾倒的樱花树寂静地盛开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安静,反倒更加衬托出战争的残酷。虽然不是同期上映,我却总觉得《血战钢锯岭》和《1917》是互补的。从此以后,如果你想比较全面地了解战场,我会将这两部同时推荐给你。

影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一镜到底的拍摄技巧。还真没看过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从前,偶尔哪部电影里有个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就已属很了不起,映前宣传时一定是大吹特吹的亮点。这部电影将近两个小时,却一镜到底,不能不令人好奇。看过以后,真心佩服导演,但作为一个技术忙,其中一些问题不太理解。比如:布雷克之死那场戏,演员先是脸色红润,可挨了刀子流血以后,脸色便越来越白,嘴唇渐渐发青、发乌。可镜头一直是连续的,没有切换过,演员不可能去换妆,那这脸色和唇色的变化是怎么做到的?去问电视台里做导演的朋友,朋友说估计是后期局部调色的。啊!强大的后期!我怎么忘记了还有无所不能的强大后期呢?突然觉得,这一镜到底的技巧也没那么神奇了。而且,说实话,这镜头一直不切换,看着觉得有点累。就像有一根很长很长的线一直不松不紧地牵着你的脖子,让你一直看着大屏幕别低头。累!

此外,这一镜到底的技巧,给我一种有些戏谑的观感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我个人的感觉:整个电影像是一场过关打怪兽的角色扮演游戏。打过的游戏很少,只在十几岁时打过那时流行的《暗黑破坏神》。观影过程中,电影画面不断地与脑海中游戏的场景重合。无论是视角,还是人物走路的背影(在游戏里,角色一般都是背向屏幕朝前小心翼翼地走的),还是场景的设计,经常让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以找到麦肯锡送出情报为终极任务的游戏。而电影对白也带着游戏感。比如影片开头,某长官为两位主角指路时说,走到哪里能碰见死马,沿着死马的尸体走能看见铁丝网,沿着铁丝网走多久能看到一具以什么姿势挂着的尸体,尸体旁边有个小缝隙可以穿过去等等,仿佛游戏过关的攻略指南。严肃的战争题材,别具匠心的一镜到底设计,却造成这么富有游戏感的效果,这简直就是一个冷笑话!原本期待的震撼,活生生被冲淡。

然而,这部电影有些东西是我非常喜欢的。那就是它淡淡的、散文诗般的文艺气息。打个比方,如果类比成一篇散文,它全篇语言优美、克制,没有一个感叹号,却又将极致的唯美和极致的残酷交织在一起。那残酷让你不忍卒睹,那美丽又让你欲罢不能。残酷的地方,不消赘述。近来的战争片,拼着劲儿表现残酷,以为残酷就是战争的真实。所以,残酷表现得再好都不稀奇,反倒是残酷中的美丽更吸引人。而通过美丽使残酷的战争片带上散文诗般的唯美气质则更是神来之笔。比如开篇美丽的狗尾巴草,草地上温暖的阳光,还有那微风中树叶窣窣作响的苹果树。比如那一片废园里兀自鲜妍的樱花树。再比如晨光里潺潺溪流中的花瓣。导演对影片整体节奏的把握很是到位。即便那些残酷的场景让你忍不住发出尖叫,看完后留在脑海里的却仍然不乏美感。

溪流中的花瓣,最是让人难忘,个人以为是全片的片眼所在。因为下一秒我们就看见,和花瓣一起顺流而下的,还有肿胀的尸体。这画面让我想起《哈姆雷特》里的奥菲莉亚之死,真是残酷与唯美交织的极致。关于战争中的苦难,关于苦难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我看见过最极致的表达。

油画:水中的奥菲莉亚

电影的结尾,当然是mission completed。斯科菲尔德送出了情报,拯救了1600个同胞的性命。但他的同伴布雷克牺牲在了路上。最后,看到布雷克哥哥的一刹那,我突然明白过来,两个主角中死的那一个注定是布雷克,谁让他有个哥哥呢?只有他死了,才能增加悲剧气氛,才能把战争的残酷体现得更好,不是吗?所以,哪怕斯科菲尔德开头被石头土块埋得那么严实,却依然能活过来。所以,拉铁丝网的时候,手部被扎伤的一定是斯科菲尔德。所以,路上不小心把手插进腐尸胸腔里的也一定是斯科菲尔德。这是导演、编剧惯用的平衡剧情的套路啊。套路啊套路这部片子的评分我又要降低一个档次了。

不说了不说了。除了气质突出,《1917》这片子,真的不是很经看,也不经说。

《《1917》观后感14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